鞏義市盛世凈水材料有限公司
斜管沉淀池與斜板沉淀池的沉淀原理相通。在實際應用中,斜管沉淀池更為常見,因此本文將重點介紹斜管沉淀池的設計方法,該方法同樣適用于斜板沉淀池的設計。
斜管沉淀池的構造如圖7-11所示,包含清水區(qū)、斜管區(qū)、配水區(qū)和積泥區(qū)。在設計過程中,需注意以下關鍵點:
確保底部配水區(qū)的高度不低于2.0米,這樣有助于降低配水區(qū)內(nèi)的流速,從而實現(xiàn)均勻配水。進水口可采用穿孔墻、縫隙柵或下向流斜管進行布水。同時,進水孔的過孔過柵流速應控制在0.15米/秒以內(nèi),這速與絮凝池出口流速相當。配水區(qū)的高度對出水均勻性至關重要。
①配水區(qū)流速較小,這有利于斜管區(qū)落下的污泥能夠順暢下沉,從而減少對沉淀效果的干擾。
②配水區(qū)的高度越大,其起端的流速就會越小,進而導致配水區(qū)末端的恢復水頭減小。當配水區(qū)末端的水壓與起端相近時,上升的水流將更加均勻,從而確保出水質量的均勻性。
③配水區(qū)的高度還會直接影響配水的均勻性。
在斜管的設計中,斜管的傾角是一個關鍵參數(shù)。傾角越小,沉淀面積會相應增大,截留速度則會減小,從而提高沉淀效率。然而,過小的傾角可能導致排泥不暢。根據(jù)實際生產(chǎn)經(jīng)驗,斜管的水平傾角θ通常設定為60°。
斜管通常采用0.40.5mm厚的無毒聚氯乙烯或聚丙烯薄片,經(jīng)過熱壓成型為波紋板,再進一步粘結成多邊形斜管。這種設計不僅有助于防止堵塞,還能確保斜管內(nèi)切圓直徑控制在3040mm的合理范圍內(nèi)。此外,斜管的長度與沉淀面積密切相關,但過長的斜管會增加沉淀池的深度,而對沉淀效果的提升貢獻有限。因此,在實際應用中,一般推薦選用長度為1000mm的斜管,配合高度為860mm的斜管區(qū),這樣既能滿足使用要求,又能確保理論沉淀效果達到佳狀態(tài)。同時,斜管的直徑d也會影響截流沉速和理論沉淀效果,直徑越小,截流沉速越小,理論沉淀效果越好。
其中,有效水深是指清水區(qū)、斜管區(qū)和配水區(qū)三個區(qū)域的深度之和。而池深則包括超高、清水區(qū)、斜管區(qū)、配水區(qū)和積泥區(qū)五個部分。在斜管沉淀池中,清水區(qū)的高度至關重要,它不僅保證了出水的均勻性,還能防止斜管頂部青苔的生長。通常,清水區(qū)的高度應不低于1200mm。此外,清水集水槽的設計也至關重要,其間距應確保斜管出口至兩集水槽的夾角小于60°,一般可取集水槽間距等于1~1.2倍的清水區(qū)高度。需注意的是,清水區(qū)本身并不具備沉淀作用。
斜管沉淀池的表面負荷,也被稱為液面負荷,是一個關鍵的技術參數(shù)。它表示的是整個沉淀池液面的處理能力。表面負荷的計算公式為:q=Q/A,其中q是液面負荷,單位為m3/(m2·h);Q是斜管沉淀池的處理水量,單位為m3/h;A是斜管沉淀池清水區(qū)的面積,單位為m2。在實際應用中,上向流斜管沉淀池的液面負荷一般控制在5.09.0 m3/(m2·h)之間,對應的水流上升流速為1.42.5mm/s。對于低溫低濁度水,液面負荷可適當調(diào)整為3.6~7.2 m3/(m2·h)。此外,斜管沉淀池的排泥方式也至關重要,小型沉淀池多采用斗式及穿孔管排泥,而大型沉淀池則常用桁架虹吸機械排泥。